>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科技部关于评选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通知》(人社部函〔2022〕66号)要求,经四川省评选机构推荐,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拟推荐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战略规划与政策法规处、四川省绵阳市科学技术局、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局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孔祥川、高小容、陈光辉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个人。
现对拟正式推荐对象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 个工作日 (2022 年9月14日至2022年9月20日)。
公示期间,对公示的拟正式推荐对象如有不同意见,请以书面形式,实名向四川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反映。反映情况须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署实名并提供有效的联系方式。
一、先进个人
1.孔祥川:四川省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发展规划处(行政审批处)处长,中共党员,2003年3月进入科技系统至今。参与编制《西部科学城建设方案》《天府实验室建设工作方案》,牵头编制《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牵头协调推进天府实验室组建,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实现挂牌运行;推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两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现全市13年来零增长突破;参与筹建并协调推进成都超算中心项目,推动获批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统筹试点国家重大任务及我市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已发布7个榜单、支持7个项目;制定出台《成都市市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负面清单”制暂行办法》。2020年12月荣获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创新奖先进个人。多次荣获三等功、嘉奖,所在处室近两年先后荣获四川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2021年度成都市建设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科技部火炬中心2020年度火炬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2.高小容:四川省泸州市科学技术和人才工作局高新技术科科长,中共党员,1992年5月进入科技系统至今。同事盛赞她是“拼命三娘”,同行夸她一副“热心肠”,投身科技事业三十载,该同志以党员标准守其初心,以使命精神砥砺奋进,几十年如一日推动科技战略建设和技术产业创新,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事迹。牵头制定泸州“科创十条”;引进川大成功打造“三个一”校地合作新模式,此举为全省首创,得到科技部的肯定;推动建成81个创新平台,5家省级实验室和6家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助争取到国家、省级项目500多个,资金近3亿元;助力落实补助市级项目400余个、资金超7000万元;获得省、市嘉奖25次。该同志坚持兢兢业业做事,坚守清清白白做人,以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成绩成为科技战线上竞相学习的标兵。
3.陈光辉:四川省南充市科学技术局社会发展科技科(外国专家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中共党员,2003年9月进入科技系统至今。该同志爱岗敬业,先后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技调研文章4篇,在科技管理事业和本职工作中表现突出;勇于担当,在疫情防控初期,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疫情防控应急公关项目60项,牵头制定激励创新主体科技攻关和复工复产“十条措施”,为南充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政策保障;求真务实,在服务市校合作、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推动了南充国家农业科技园、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多个重点科技平台创建;作风优良,在为全市科研工作者服务中,公认度高、群众基础好。
二、先进集体
1.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战略规划与政策法规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落实“四抓”要求,服务创新大局。抓战略,协调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扎实抓好川渝科技协同创新。抓规划,组织编制《四川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抓改革,落实全面创新改革试验30项先行先试任务,牵头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四川行动,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经验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抓服务,制定《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等系列政策,培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创新法治示范区建设。处室荣获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先进集体,多次被表彰为厅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处室1名同志被表彰为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名同志被表彰为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先进个人”。
2.四川省绵阳市科学技术局:“十三五”以来,坚持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在绵单位累计建成国省级创新平台209个,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50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项,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24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7.14%。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军民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设备仪器贷”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在全国推广,成功组建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造性开展“科技助理”选配工作,深入实施“招院引所”,加快建设“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持续开展“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系列活动,深化与重庆、成都、厦门、衢州等地的科技合作,努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主引擎”,为加快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绵阳贡献。
3.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局:一是人才队伍量质齐升,累计获批28家院士工作站,人才总量首次突破70万。二是率先探索“揭榜挂帅”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岷山行动”计划,首批6个项目成功揭榜,支持资金约4.5亿元,获科技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肯定,成功入选科技部科技改革事项、四川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三是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成功推动2个省级实验室纳入天府实验室体系,国家级平台累计达46家,占全省四分之一。四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7%,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87%,“双五”企业累计达到38家,高价值发明专利累计1.3万件。五是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菁蓉汇”成为全国双创版图第四极,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官宣发布,累计培育36家国家级孵化载体,在孵企业超1.4万家。六是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作用突显,梯度培育企业达到1478家,高企总量达到33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000家,2021年,新增上市企业大幅翻番,累计达到55家,其中科创板达到9家,占全省56%。成都高新区综合排名再进一位,综合实力位列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